0101
有時候晚上來灌溉,風清月朗,
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,很漂亮!
心情好,就哼起歌來,雖然心情(擔憂),
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,或病蟲害,也是無米樂,
隨興唱歌,心情放輕鬆,不要想太多,
這叫做無米樂啦!~《無米樂‧崑濱伯》

幾年前看過《無米樂》這部紀錄片,對於片頭崑濱伯拿著香敬拜天地的那一幕,一直很感動。

雖然爸爸以前在梨山種的是水果(到現在還是領有一個農民的身份,只是從早期的「佃農」變成了「老農」),那段時間也才短短幾年,但是老爸到現在,每天最重要的事仍是收看氣象報導,早晨運動時經過稻田,也會擔憂地說今年稻穀受到寒害,種出的都是空穗,那種看天吃飯的同理心,似乎是多年前做農養成的習慣。

農民對於土地的崇敬與作物的珍惜,彷彿是無須質疑的天經地義,沒想到這麼單純與原始的心情,記錄成影像後獲得無數人的關注。很多人愛上紀錄片裡的崑濱伯、崑濱嬸、煌明伯、文林伯和那頭水牛,後來昆濱伯種出了冠軍米,他們居住的後壁鄉菁寮村,竟也光環加身,變成了一個觀光區。

0102

當初跟胖爺說他們台南有個菁寮,他完全沒聽過,對於菁寮老街更是完全沒概念,其實這個小點在地圖上完全沒顯示,我們只能先循著地圖指示找到後壁鄉,再來想辦法。

車子出了市區、上了高速公路,一直往北快奔到嘉義才下從新營交流道下,穿過新營市區找到台1線,沿著地圖經過後壁火車站、後壁鄉農會,突然在左側轉彎處掛了個「前菁寮」的路牌,那是地圖上最後一個線索。

那條左轉的小路,兩邊都是稻田,一路綠意延伸到盡頭,想不到等在終點的菁寮竟然這麼熱鬧!

0103

老街上擺起市集、旅客服務中心(有旅客服務中心耶!)前有人打開了卡拉OK,自顧自地唱起來——儘管台下一個觀眾也沒有。

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這一天剛好是菁寮遊客中心開幕的日子,我們到達時,開幕典禮已經結束、縣長等貴客也離開了,但老街正在舉辦散步市集、媽媽走秀,遊客真不少。

0104

建於昭和3年(1928年)的黃家古厝,一看就知道是有錢人家的洋房,氣派的巴洛克式建築,正門有黃氏堂號「紫雲  荔園衍派」與主人所開設的「黃振順」商號譯音「Shinj Yun Kow」。

0105

再來一張

0106

阮家古厝,又稱為「金德興藥舖」,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,更因精美的木造建築被列為南瀛百景之一。

0107

阮家古厝約建於清乾隆年間(1734-1795),屬於傳統街屋的「一條龍」形式建築,最特別是擁有台灣少見的閣樓,整間古厝為木造結構,並以福州杉木榫接而成,未見一釘一鉚。

最妙的是這棟建築本來是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某個林家望族的祖厝,後來幾經轉手,最後轉賣給後壁的許遷,才在1910年將建築拆解、搬遷到菁寮現址,之後再轉賣給當地庄紳阮謙開設中藥房,門樑上有「金德興 謙記」商號匾額。

0108

屋內仍保留古色古香的中藥櫃與老鐵馬。

0117

旁邊還有一口被稱為「荷蘭井」的古井,據說是臺灣荷蘭統治時期(1624至1662年),開鑿時間也超過350年了,歷史相當悠久。的年代久遠,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。早年菁寮在地的媽媽們都會背著小孩在此洗衣,也是在地居民最熟悉的記憶。

0109

崑濱伯家就在老街轉彎處,找到他家時,他和崑濱嬸,還有一位阿伯正在門口剝花生。崑濱伯很熱情的招呼我們到他家看看,對於拍照更是來者不拒,反而是我們有些不好意思。

0110

後來就跟崑濱伯買了他們農會的米。希望大家可以用直接購買的行動,來支持台灣農業,也讓這些可愛可親的農民們,能真正獲得辛勞付出同等的代價,台灣農業加油啦!

0111

附帶一提,這個茄芷袋實在太可愛,是在街上買的~

0112

接著來到和興冰果部,也是整個菁寮生意最好的一家店,小小店鋪從1934年成立,至今保留傳統古早的樣貌,像卡座式的座椅、牆壁上黑松汽水贈送的價目表、店裡圓形的拱門、磨石子的地板.....,無一不讓人想起從前。

其實我不記得了,小時候有吃過加了香蕉油的冰,但在菁寮的和興冰果部,那一瓢綿綿如細雪的紅豆香蕉冰入口,屬於舊時的記憶,刷…刷…刷…一下子撞進心裡面。

0113

小時候寫到「我的志願」,除了有斷時間迷戀漫畫女主角而寫下「當服裝設計師」的夢想外,另一個主要志願就是賣剉冰,因為我實在喜歡看著刨冰機削下如雲朵、如棉花的細雪冰片,淋上一杓黑糖水,當冰店老闆端著那做白色冰塔上桌,轉著盤子考慮該從哪裡挖下去,可以最快挖到紅豆、綠豆、愛玉、杏仁哪個驚喜。

而且我最討厭看到有人拿到剉冰就開始攪拌,最完美的吃法,應該是輕巧的挖掘冰山下的秘密,讓舌尖每一口都能平均分配甜美與冰涼。

後來才想到,也許我喜歡吃剉冰,是因為童年時候阿嬤夏天賣的仙草冰,每天早上載回一桶黑色如墨玉的仙草,再用刨刀將整塊墨玉刨成滑溜溜的仙草條,客人要買的時候,先用鐵製剉刀削下一點冰片,加上一大杓仙草、一大杓黑糖水,就是一碗冰心清涼。

0114

阿嬤的攤車,冬天賣玉米和花生,夏天賣仙草和粉圓。我們家的粉圓是手工做的,還記得夏日午后午睡醒來,日光曬進町仔腳,阿公在大門口搖著「橄磨仔」,一顆顆粉圓就搖啊搖到長大,好奇妙啊。

0118

我們把車停在菁寮國小外,這所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學校,前身是明治44(1911年)成立的「菁寮公學校」,並在同年4月開始招生,與民國同年誕生(不,比中華民國還要老呢~)

0119

1956年舊辦公室,與分別興建於1931年的升旗臺、1951年的禮堂「中正堂」,已在2003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物。

0120

不只老校舍啟人思古幽情,就連校園裡散落的長頸鹿、獅子與駱駝塑像也很有年代感,想我們那個年代的小朋友,應該都有聽過學校裡的大象、長頸鹿會在晚上行走或換腳之類的傳說吧XD

0122

菁寮國小對面是「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」,興建於1955-1960年,教堂建物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——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·波姆(Gottfried Böhm;1920年1月23日-)所設計,由於哥特佛萊德·波姆在1986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,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更是其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,在台灣非常具有建築價值與時代意義。

0123

從建物模型可以更清楚看到聖十字架天主堂的建築構造。聖十字架堂的建築由4個角錐尖頂組成,分別為「鐘樓」、「聖洗堂」、「聖殿(聖堂)」與「聖體小堂」,4棟建築的角錐尖頂均由鋁皮包覆,並各有不同的基督信仰標記,分別為「公雞」、「鴿子」、「十字架」、「王冠」,銀色金屬外觀非常超現代,非常符合1950年代的「太空元素」。

0125

主建物「聖殿(聖堂)」的尖頂上為十字架

0126

從教堂裡保存的舊照片可以看到,當年興建時的壯觀景象。

0127

八角型的穹頂設計有種東方的感覺

0128

聖洗堂

0116

最後來到後壁車站,1943年(昭和18年)重建的車站站房也是歷史建物,古樸風貌讓人一秒回到過去。
0115
無米樂主角群塑像,代表的不只是一個社區、一個品牌,更是台灣農民敬天拼搏的精神,非常推薦大家到後壁、菁寮走走。
arrow
arrow

    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