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不囉唆依舊是從磨米漿開始製作,操刀手當然是甜心媽,製程請參考☞ 【食譜】客家鹹湯圓~手把手從磨米漿開始做湯圓教學
外皮材料&作法:
1.長糯米+圓糯米=1:1 泡水4小時以上
2.糯米磨碎後以布袋盛裝瀝乾,做成粿粹(可用糯米粉+水替代)
3.取2~3塊小粿粹放入滾水中,煮到浮起後,再滾2分鐘取出。
4.取出的粿粹與生粿粹揉合,過程中加入艾草(洗淨川燙後切碎)與少許糖,充分揉勻。
備註:艾草也可以用鼠麴草代替
瀝乾的粿粹與艾草、少許糖充分揉勻。(媽~你的海尼根圍裙到底哪來的?是偷偷去當酒促小姐膩?!)
用力揉成長條狀
外表呈現光澤狀
先搓成女生拳頭大的小糰
內餡材料&作法:
1.菜脯絲加水泡軟,擠出水分。乾蝦仁、蝦米個別泡軟後取出。
2.起油鍋爆香紅蔥頭末,炒香蝦米、蝦仁、絞肉與菜脯絲,加入鹽、雞粉或味精、胡椒粉炒均勻。
包入餡料再捏合、搓圓。
完成後的草仔粿置於蒸籠紙(我家用的都是香蕉葉,就跟新鮮艾草一樣,都是老爸不知上哪去割來的)。
滾水蒸10分鐘打開蓋子,以免破皮,再蓋回去。此後每10分鐘開1次,前後共40分鐘。
注意不要蒸太久,以免整個草仔粿癱軟變形。
帶著艾草香的輕甜粿皮包藏鹹香的內餡,超級滿足超級肥XD
其實人生最早的記憶,便是從2歲多跟著阿公阿嬤到富源山上去掃墓開始,照片中右前方那盤黑色物,便是草仔粿。
不知道為什麼,清明掃墓總讓我有種「對酒當歌」的感覺,也許是家族難得一次的大團聚,也許是活著的人與逝去的人,一個跨越陰陽界線的另類交流。
照片上的我,很大方的坐在阿祖墳上,張開嘴彷彿在唱著歌。
我當然忘記自己唱了什麼、說了什麼,也許是:阿祖,呷飽未?再來杯酒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