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6649

我們是對獨特的母女,我們的生命緊密連結著,我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侶,從小到大所有的感動、快樂、挫折、痛苦,妳和我一同經歷、陪伴我走過。孩提時的我是個怪怪女孩,沒人懂我,妳是我唯一的翻譯員、與外界溝通的橋樑。

然而,當我三十歲時,妳腦中被發現有治療不了的腦瘤。「親愛的。我的一生這麼精采。妳要好好活下去,過得幸福快樂,這是妳能為我做的最棒的一件事。妳的憤怒,只是浪費人生。對吧?」這是她最後的願望。在我感到傷心與憤怒即將吞沒我之時,她又一次把我重新拼湊完整。

《那些沒有妳陪伴的日子》
作者:艾美‧柯恩(Amy Cohen)
發行所:晶冠出版社
出版時間:2009年8月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不能否認,每回挑書時都很容易就被書封上的「榮獲XX大獎」或是「XX排行榜」等字眼所吸引,所以在圖書館翻書時,毫不猶豫就借了這本「亞馬遜讀者4.5顆星好評推薦」的書~~艾美‧柯恩(Amy Cohen)的《那些沒有妳陪伴的日子/The Late Bloomer's Revolution》

中文書名與書封摘文,都是從喪母之痛出發,我一度以為這應該會像是蘿拉.布洛迪《寡居的日子》(故事很驚悚,但其實傷悲到讓人無法收藏的一本書),或是安.泰勒的《學著說再見》(又一本細膩悲到心坎裡的書),沒想到仔細看了才知道這是作者艾美‧柯恩的自傳,英文書名翻譯為《大器晚成的革命》。

Ifoundmyselfphoto

先來介紹一下Amy Cohen,她是曾獲1998年電視艾美獎的《歡樂俏女郎》,以及政治諷刺喜劇《政界小人物/城市大贏家》的劇作家、製作人,也是《紐約觀察報》的特約專欄作家,同時是有線電視「紐約中心」的特約記者。

這本書的開頭,便以第一人稱描述了「我」,也就是Amy與媽媽的親密關係。

媽媽啥事都懂(從電影幕後演員秘辛到各種詞彙),當然也懂愛情,對於小女兒Amy在感情路上屢戰屢敗,總是用兩個答案來寬解:一個是「他會回來的」;一個是「沒有他,你會過得更好」

甚至不惜拿過去的悲慘情路來鼓勵女兒:「我常被甩,一直被甩。然後我認識了妳爸。他很貼心又誠實,我也準備好接受一個好男人,因為認識他之前,我上了很多先修課。一路上迂迴曲折。妳懂我意思嗎?」

就這樣,幽默風趣、充滿智慧的媽媽陪伴Amy度過了16歲的初戀、大一時的錯愛,以及後面的傑、大衛×2、晃點Amy約會的劇作家…。直到Amy進入30歲那年,媽媽被發現罹患無法治癒的腦瘤,並在2年半後病逝。

母親的亡故,像是在Amy的宇宙投下一枚微型核彈,世界一步步崩解:丟了做3年的工作、被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、臉冒出有如傳染病的爛痘紅疹....,逼得她必須關在家裡療養,人生迷亂荒蕪到了極點,竟然連每天幫忙送餐的外送小弟都要跟她分手!!!

我的治療師說,也許疹子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。「如果沒人能靠近妳,妳就不會再受傷了。」

當家人、朋友、心裡治療師猜測著Amy狂冒疹子的原因,連她也忍不住自我剖析:

哪一樣比較糟呢?失去所有妳曾經擁有的,或是從未擁有過?我猜,人們通常會說失去某些東西比較慘——男友、工作、母親。沒錯,這樣的損失更痛苦。我跟別人一樣了解。

但我也敢說,不曾擁有任何東西——當你望向未來,發現只有茫然的念頭,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——這也一樣可怕。因為不管妳多努力試著擁有妳想要的東西,妳還是會有脆弱的空虛感,等著被什麼東西填滿。

這些紅疹也像是沉積在心底的傷痛——前男友喬夫是Amy在媽媽生前帶給她看的最後一任情人(雖然媽媽已意識不清),當喬夫離開Amy,失戀的痛楚如沙塵暴,隨著無法讓媽媽親見自己踏上紅毯的遺憾狂暴襲來,也讓Amy寫下:

「我開始思考痛苦這回事。特別在妳經歷到痛苦以後,它們跑哪去呢?妳會把痛苦儲存在身體中嗎?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它們,還是像排汗那樣排掉它們?」

她想起好友依芙在每次痛苦的分手後,都會去找人按摩,按摩師總說依芙的背部充滿「移植物」——「一些局部的痛苦,將繼續在身體上留下來。」

「你可以學著面對這些移植物,或是忽略它們。但它們就像人體的一部份...,也許這些疹子就這樣留下來了——我的紅字印記。」

 

633839563168296340.jfif

Amy Cohen畢竟是個劇作家,書裡許多文句都是直剖人心,好比她寫母親剛去世時,她思考悲傷的意義:「悲傷不只是哀悼妳失去的親人,也是懷念你們曾經共享過的美好時光。」

寫人生不得不的成長:「直到31歲,我才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...。不管我年紀多大,媽媽總是叫我『小女孩』。她待我越年輕,她自己就會覺得越年輕,我也樂意配合。只有當她生病而心智退化變成小孩子時,我才開始蛻變成大人。」

寫論及婚嫁的男友決定分手的原因:「我彷彿變成了一隻摺紙鳥...,只不過我不斷把自己摺小、摺小,變成無法辨識的一團皺皺的紙。但不管我試著把自己變得多麼渺小,對喬夫來說,我還是太沉重了。」

寫單身者的寂寞:「真正的寂寞,好比你走進入一間擁擠的房間...,房子裡的寂寞,壓迫著你,讓你無法抵抗,幾乎不能負荷。那是一種把人逼瘋的寂寞感,是讓人覺得世界更小、更荒涼的寂寞。」

P_20210829_164815_vHDR_Auto

這寫進心坎裡的一字一句,都讓我好想拿出螢光筆畫上滿滿的標籤筆記。(這標籤也太多了)

幸而在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,同時承受喪妻之痛的爸爸,陪著Amy一起悲傷。

其中有一段著實讓人動容,那是母親病逝後1年,Amy猶然處在頹廢自棄的痛哭階段,爸爸陪她吃晚餐、看電影、開車帶她走出房子。有一次父女倆終於到家,憋了1小時的爸爸急著上廁所,但看著有如槁木死灰的女兒,卻只是站著,「我決定忍住。」他說:「我不能放著妳不管。」

唉呦~太有畫面了,讓我看到這段時忍不住眼眶發熱。

其實這對父女的關係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親暱。

爸爸,專門進口女用提包的商人,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飛韓國、菲律賓視察海外生產線,一待就是數月。Amy用「不熟」來形容高二前與爸爸的關係,直到媽媽片面決定讓Amy跟著爸爸去義大利出差(爸爸到羅馬的第一件事是去找名牌包樣品,打算拿來仿造~這一段讓我忍不住大笑),也讓Amy第一次認識了父親。

也許,這正是媽媽預先為Amy安排的禮物,畢竟在小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前,她已歷經兩次乳癌,也讓自覺成長過程中不斷被拋棄的Amy,比哥哥、姊姊更黏自己。她用這種方法加深父女之間的羈絆,確保兩人能在自己離開後互相扶持。

只是失去了母親,卻得回了父親,同樣煎熬著Amy。「我從未想過想過喜悅竟然跟痛苦一樣使人焦躁,因為妳必須與內心的疑問搏鬥;為什麼幸福來臨時,妳卻要承擔另一種不幸?現在我發現自己逐漸學會與二者共處,試著理解幸與不幸。」

336658

推薦女生都應該要看的書~好友總是比男友更重要☞ 《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》愛過好過白白錯過,致敬我們曾有的青春

在書裡,我們陪著Amy度過一次次的相親約會,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戀情,就像《慾望城市》,Amy也有一個妙語如珠的好姊妹依芙,總是一針見血戳破盲腸。

當Amy對前男友喬夫念念不忘,依芙要她回想兩人相處時是如何被苛待:「每次你在他家接我的電話時,你都不方便講話...,因為你不能吵到睡覺中和工作中的他。記得嗎?我以前還說你是『編號X432897的犯人』,我的意思是,跟他在一起你就像被關在古拉格集中營!」

有次Amy與醫生相親,對方竟然撇過頭看別桌的女生,依芙怒批:「比上帝情節還糟糕的是,醫生以為自己就是神。這些男人根本不愛神,神是良善、溫柔而且幫助柔順的人承受地土。這些男人永遠是邪惡、嚴苛的神,發動洪水和戰爭、製造飢荒,只因為他高中沒人要!」

再好比Amy約會4次的對象約翰——電視圈的學者名嘴,對於這男人模擬兩可的態度,依芙的評語是:「男人的行為很像水門醜聞案,我已經不想嘗試搞懂它了。」

字字針貶,教人拍案叫絕,每個女人都需要一個這樣挺身而出,又能為自己撥開迷霧的好友啊~

儘管隨著時間過去,Amy的戀愛運還是沒有好轉,我們卻逐漸看到她的成長。

35歲時,她決定學騎單車(自從小三在同學的慶生會上跌得狗吃屎之後,她再也不敢接近腳踏車);

36歲,她決定去上網球課(由於殘障等級的手眼不協調,媽媽只好在家族旅行時幫她報名跟老太太一起上工藝課,夏令營於是成了童年的創傷回憶 );

38歲,她決定報名加拿大洛磯山脈單車團,花一個禮拜騎行300公里(雖然有可能讓她包上石膏,一輩子殘廢);

39歲,從一個食譜文盲,學會繁瑣花俏的厲害菜色(對一個連全熟蛋也不會煮的人,這真的是征服了喜馬拉雅山!)

「我把自己當作一朵晚熟的花朵,不管多晚,終究會開花的一個人。雖然何時開花?會不會開花?仍舊是一個謎。」

在不斷「開發」自我的同時,她也逐漸領悟,婚姻好像一座圍城,單身的人渴望跳進入,已婚者卻渴羨精彩刺激的單身生活。「我突然發現其實那是很嚴重的誤解。真正的問題並不是何時遇到對的人或生小孩?而是我怎麼會以為擁有丈夫、孩子,就是一切事物的解答。」

然而就在她想著,也許將孤獨終老的時候,威廉卻出現了,像是攀冰岩的人,成功突破Amy那座遙不可及的愛情絕境,而且在40天內求婚,只是後來的發展急轉直下——威廉因父親突然癌逝而陷入低潮,結婚的動力沒了,兩人對是否生小孩、要住在紐約或加州不斷爭執,慢慢地漸行漸遠。

威廉搬回加州那天,Amy靜靜坐著,「我好像在等待包裹那樣,等自己崩潰。」卻意外發現,自己並沒有想像中傷心(連老爸、姊姊、依芙都擔心她會把頭塞進烤箱內自殺)。

「我現在的感受,更像是靈魂出竅的經驗,至少不用急著接受抗憂鬱治療。又過了一個月,我意識到,沒有變成一個癱瘓的人也不賴。我變得穩定、堅強、勇敢的工作著。」

這一年,她40歲。

Amy Cohen寫道:也許經過這麼多年,她終於聽懂了媽媽的話:「想結婚的人,就會結婚。」她花了整整15年才搞懂,她有可能結婚、她可以對一切說「我願意」,但她沒有,只是因為不想為了結婚而簽下諸多違背自己的附帶條件——不生小孩、搬到加州、遠離親人與朋友(甚至還包括失去喜歡的工作)。

cq5dam.web.1200.675
圖片來源:HBO官網

我超喜歡這本書的最後一段,就像某個讀者寫下:「這正是我希望《慾望城市》所能有的結局。」(沒錯,我也覺得《慾望城市》根本應該在凱莉與俄國藝術家男友分手的時候結束)。

話說,飾演凱莉的莎拉·潔西卡·帕克(Sarah Jessica Parker),的確在2007年買下了《那些沒有妳陪伴的日子/The Late Bloomer's Revolution》的版權,但不知何故,顯然是沒有真正拍成電影或影集(這種事好像在好萊塢一點也不新鮮)。

最後,獻上這本書的結語~致所有已婚、未婚的大齡女子,所有的美好與幸福都是大器晚成,只要有開花的勇氣,晚熟的花終究會綻放~

雖然我失去了我的攀冰岩者,我卻開始攀登我自己的雪山。我不會結婚,也許永遠不會。我甚至不確定自己還想不想結婚。

同樣的,在35歲時,我也想不到自己能學會騎單車,做一道烤雞,也想像不到,當我唯一一次訂婚悲慘地宣告結束後,我沒崩潰。

現在我知道了,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。我用全新的方式體悟了這一點。我體會得如此之深,讓我在遇到「妳覺得妳會沒事嗎」這個問題時,會有個信心十足的回答:「是的,我可以。」

arrow
arrow

    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